深夜,此起彼伏的呼噜声可能是许多人习以为常的睡眠背景音。然而,这看似平常的“打呼噜”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严重威胁健康的疾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俗称鼾症)。据统计,全球约9%-38%的成年人受此困扰,我国成人患病率高达11%。更令人担忧的是,鼾症不仅是睡眠问题,还与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甚至可能引发夜间猝死。然而这样一种危害性大、发病率高的疾病,却因知晓率低、普及面小等问题,被人们轻视甚至忽视。
本文将从鼾症的成因、危害、诊断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带您全面了解这一“隐形健康杀手”,并提供科学建议,帮助重获安宁睡眠。
什么是鼾症?不仅仅是“呼噜声”,警惕伴随呼吸暂停
鼾症,医学上称为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一种以睡眠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和低通气为特征的睡眠障碍疾病。其典型表现包括:①频繁打鼾:鼾声大且不规律,常伴随呼吸暂停(临床表现为憋气)。 ②夜间症状:反复憋醒、夜尿增多、晨起口干或头痛。 ③白天症状:日间嗜睡、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现代医学认为鼾症的形成涉及解剖学和非解剖学两大方面。哪些人更容易出现打鼾?首先,肥胖、扁桃体肥大、舌体后坠等因素导致气道狭窄,是鼾症形成的主要原因。其次,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本病的诱发因素,如长期饮酒、吸烟、服用安眠药等可能加重气道松弛。此外,研究表明年龄与性别也与本病的多病密切相关,中老年男性患病率较高。
鼾症的危害:全身健康“多米诺骨牌”
你以为鼾症只是简单的打呼噜?只会影响睡眠?实际上,鼾症绝非简单的睡眠问题,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睡眠呼吸暂停会导致血氧饱和度骤降,引发全身器官缺氧,进而触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心脑血管系统:
高血压:缺氧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
冠心病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和缺氧增加心绞痛、心肌梗死风险。
脑卒中:长期简短缺氧损伤脑血管,诱发动脉硬化及血栓形成。
代谢紊乱:
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加重,血糖控制难度增加。
肥胖恶性循环:睡眠质量差导致代谢减慢,进一步加重肥胖。
精神心理问题:
认知功能下降:注意力、记忆力减退,增加老年痴呆风险。
情绪障碍:长期睡眠不足易引发焦虑、抑郁。
社会与家庭影响:鼾声如雷不仅影响患者自身健康,还会干扰同住者的睡眠,导致家庭矛盾,甚至因日间嗜睡引发交通事故或工作失误。
如何诊断鼾症?科学评估是关键。
发现自身或同住者出现打鼾,请及时就医,做到早诊断,早治疗。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诊断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金标准”是多导睡眠监测(PSG),该检查需在医院睡眠实验室进行,通过监测脑电波、眼动、肌电、呼吸气流等多项指标,全面分析睡眠结构及呼吸事件。同时,也可以使用便携式睡眠监测,在家佩戴简易设备,记录夜间血氧、心率和呼吸情况,结合专科医生初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鼾症治疗的“个体化、续贯定制方案”
现代医学对鼾症的治疗以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及手术疗法为主,但手术疗法适用人群有限,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需终身佩戴,故多数患者对此存在顾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中心是鼾症专病门诊依托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可通过便携式睡眠监测设备使患者居家完成打鼾程度的评估,也可通过多导睡眠监测完成评估。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目前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包括针灸、中药等在内的个体化、序贯性的针对鼾症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具有安全可靠、疗法温和、疗效显著的特点。该方案无需佩戴呼吸机,告别手术风险,为临床众多不愿使用睡眠呼吸机的中重度患者提供一个很好的选择,适用于绝大多数鼾症患者。
治疗特色:
针灸疗法:调和气血,畅通气道。依托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贺氏三通法”:通过“微通”“温通”“强通”三法结合,刺激特定穴位(如廉泉、膻中等),改善局部气血循环,增强咽喉部肌肉张力,减少气道塌陷。
中药调理:固本培元,标本兼治。根据患者体质,辨证使用化痰祛湿、益气健脾类中药(如半夏、茯苓、黄芪等),从根源改善痰湿阻滞、气虚血瘀等病理状态,减少复发。
非药物疗法:生活方式干预:减重、戒烟戒酒、侧卧睡眠。加强腹式呼吸训练,增强呼吸肌功能。
鼾症不是“小毛病”,而是威胁全身健康的“沉默杀手”。通过科学认知、及时诊断和规范治疗,可能重获高质量睡眠,远离并发症风险。
附件: